[連續四天翻譯日文經驗談]語言習得和動作習得一樣!以後大家可以多多引進日文醫學課程!


電影🎬《異星入境》中提到Sapir-Whorf hypothesis, which holds that language shapes the way we think.
也就是說,我們學習什麼語言,也會被說這個語言的人的思考模式所影響。

 

上個禮拜🇹🇼聯興邀請了2位🇯🇵日本講師:山本泰三さん(右三)、大田幸作さん(最左),來介紹日本的介護保険制度及如何帶Redcord團體課程(週六日),和如何運用Redcord幫助神經症狀(如腦中風)的患者(週一二),我則連續當了四天的日文翻譯。

 


雖然我之前有翻譯過日文醫學書,平常也很愛看日文書,但當日文即時口譯是第一次!
而且大家都知道,聽懂是一件事,但翻譯出來是另一件事。

超緊張的!幸好安然度過。

 

我覺得很神奇😺
翻譯的腦,跟即時口譯的腦好像不一樣!
第一天還不是很順,腦要消化一下才能夠翻譯成中文。翻到第二天,尤其是第三四天的時候,感覺好像自己是個輸入輸出的App。
👂耳朵進來的🇯🇵日文,馬上就可以👄脫口而出🇹🇼中文,不需要過多的思考或解析文法。


所以我有一個很大的感想,就是「語言習得」跟這次上Redcord課程所提到的「運動習得」(motor learning)的道理似乎是一樣的!!

 

山本泰三さん說,超級多的物理治療書都有提到神經肌肉控制(neuromuscular control)或動作控制(motor control),而且這儼然是目前物理治療屆當紅炸子雞!
但是改變了動作控制後怎麼樣「維持」(定着)?
山本泰三さん說物理治療的書幾乎完全沒有提到!他做了相關研究發現,反而是在教育學及心理學的書才有提到。
山本泰三さん提到了很多,但是裡面最重要的就是學者Gibson所提出的「環境賦使」(affordance),如何將「環境賦使」運用在病人身上,就是有來上課的人的福氣啦!

「環境賦使」簡單說,就是環境會提供感覺或知覺刺激,賦予它本身意義。例如你看到杯子的耳朵,自動就知道要從這裡拿杯子。

 
(圖出自日文Wikipedia,アフォーダンス介紹)

我覺得即時口譯也一樣。如果只是聽📻日文廣播叫我翻譯的話,我可能不會學習的這麼快。
語言的學習,就是要在互動之間產生,維持和習得的效果最好。

同理,動作控制改變後要如何「習得」?
最重要的就是要在生活的場景中有效地運用,也就是carryover effect,而不是一直在硬生生的訓練機器上瘋狂訓練。

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人明明有八塊肌,但是他的核心在走路或做一些高難度運動表現時無法使用!並不是你有一塊塊的腹肌,就表示你有「可用的核心」了!
 


另外,為什麼我會接下這個任務?
一方面是挑戰自我,看看自己日文程度是不是足以即席翻譯日文。
另一方面,🇯🇵日本其實有很多厲害的醫學專家,礙於語言的隔閡沒有辦法把他們的知識傳播到🇹🇼台灣,我覺得很可惜。因為醫學專業名詞太多,翻譯門檻較高。
有了這次經驗後,我比較有自信了。爾後或許可以多多引進更多日本講師的課程!







熱門文章